据日内瓦Agence Ecofin通讯社10月15日报道,博茨瓦纳、赞比亚和津巴布韦作为拥有全球重要钻石、铜和锂储量的矿业大国,近日纷纷出台新规,要求跨国矿业公司将更多经济收益让渡给本国政府和本土企业。这标志着,继“萨赫勒国家邦联”通过提高国家在矿产资源开发中的参与度强化资源主权后,南部非洲国家也开启了新一轮“资源民族主义”浪潮。
博茨瓦纳政府宣布,自2025年10月1日起,所有矿业企业必须向本地投资者转让至少24%的矿权股权,以提升本国资本在矿业价值链中的占比。该政策出台正值政府强化对钻石产业控制之际。目前,博政府已持有全球钻石巨头戴比尔斯公司15%的股份,而该公司约70%的钻石产量来自博茨瓦纳。随着其母公司英美资源集团计划出售剩余85%股份,博方希望借政策加持在未来谈判中掌握更大主动权。
在赞比亚,政府近日通过新版《本地内容法》,规定矿企至少40%的商品和服务采购须来自本地企业。然而现实表明,本土企业在矿业供应链中的参与度依然有限。国会议员蒙杜比莱透露,当地企业目前仅占全国矿业年度采购总额的约5%。非洲开发银行2022年报告亦指出,即便是被统计为“本地采购”的部分,真正属于赞比亚所有或管理的企业也仅占13%,多数“本地供应商”实为外资集团注册在当地的子公司。
津巴布韦则采取更为强硬的方式。作为非洲第一大锂生产国,同时拥有丰富铂族金属资源,该国政府宣布所有新矿业项目中,国家将无偿获得26%的股权。此外,当局计划重启2019年制定的《本地内容战略》,力争将重点产业链的本地化比例从25%提升至80%。
针对这一趋势,有关专家指出,推动资源民族主义并非仅靠提高股权比例或设定配额即可奏效,关键在于本国是否具备承接能力。他认为,只有建立适配矿业特点的融资机制,帮助本地企业获得资金支持,并通过培训和合作提升技术及管理水平,才能真正实现矿业收益的本土化。若产业基础薄弱,仅靠政策压力可能适得其反,甚至导致外资放缓投资节奏,影响整体行业发展。
可以看出,南部非洲国家正试图复制萨赫勒地区的“资源收回”模式,以增加资源收益在本国的留存比例。然而,如何在“国家控制”与“吸引投资”之间找到平衡点,仍将是非洲各国面临的关键挑战。